当你带上AR眼镜,就能识别周围人身上的温度;当你去超市购物,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苹果上的农药残留度、果肉里是否有腐烂;当你需要和同事开会,再也不用挤地铁到指定地点,而是穿上一身高科技设备,在家就能“身临其境”地进入一个虚拟的会议空间……
人类真能过上科幻电影里的那种生活?陈捷所在团队正在着手进行相关研究。这位脑洞丰富的“80后”是365体育官网登录智能声学与临境通信研究中心的一名教授。
从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陈捷曾在法国、美国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作为一名临境通信基础理论和应用的探索者,陈捷非常清楚科幻般的生活需要根基来支撑,“只有推动和突破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使科技发生跨代飞跃及长久发展”。出于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2015年,他回到祖国,致力于研发超越人类能力的语音和图像感知与处理技术,并推进其在民生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缩短科幻与现实的距离。
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陈捷介绍,当前各种信息感知设备逐渐增多,设备之间的交互和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监测网络,还是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智能家居设备互联,都从原理上对信号协同处理与分析提出了挑战。
陈捷的工作就是解决这些挑战。他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自适应信号处理、分布式优化等统计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中的理论与应用上,他提出的数据模型被图像处理、声信号处理、生物信息处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借鉴。
此外,他努力将先进的理论应用于开发先进的智能语音信号处理与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让电子设备变得更加“耳聪目明”,服务生产生活。例如,目前团队研发出一类麦克风阵列系统,能够远距离拾取人声并抑制各种噪声。同时,团队研发出一种手持式多光谱目标识别仪,可以识别人眼难以察觉的东西,用于工业设备异常检测、农业作物发掘等场景,“比如可以像扫雷一样在草木丛里辨别出冬虫夏草”。
目前陈捷所在团队在信息处理领域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但这只是向着他的目标迈出了一小步,他希望能以先进的理论研究为“树根和树干”,由此推动各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语音与图像处理应用“开枝散叶”式地跨代发展。
而进行科技前沿探索的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也在用心探索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留学和在国外工作的经历让陈捷深刻意识到国际化的思维和开放的眼界对于个人发展和行业进步的重要意义。作为陈捷的第一批学生,赵敏便成为他国际化培养思路最早的受益者之一。
“我刚读研一时陈老师就让我出国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当时其他报告者看到我年纪这么小都很惊讶。”赵敏告诉记者,她2018年第一次走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时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到那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人都在和自己做同领域的研究,他们对科研那么充满热情、求知欲。这让我愈发喜欢自己的研究,认可它的意义,当时我就决定以后要走学术道路。”
她告诉记者,陈捷会为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学争取国际教育资源,“几乎给每位研究生都配备一位外国名师做指导,还经常组织国外专家到学校来交流”。她的感受是:“作为学生,我们思路往往太局限、太表象,而那些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家往往可以把整个领域的历史、前沿甚至是未来发展趋势都融通起来,和他们交流能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开阔、更深刻。”
陈捷如何能找到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赵敏笑着揭秘:“我们老师绝对是个‘交友达人’!” 赵敏觉得,这是陈捷一贯“乐于助人”的结果,“哪怕是其他导师的低年级本科生来寻求指导,他也很乐意帮忙。陈老师和不少国内外的老师、同事关系都很好”。
在带动国内外教育资源“良性循环”的同时,陈捷和同事还积极争取在国内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希望能惠泽更多本土师生。前不久他们刚成功“抢下”了2022年第32届IEEE机器学习及信号处理国际会议(IEEE MSLP)的举办权。
因为对全球视野的价值深有体会,陈捷才如此渴望“把最优质的资源都给到学生”。在他看来:“国际同行的科研资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体会各国科学家不同模式思维的碰撞,从而融会贯通,整合出最优的思维模式。”
而在这些清晰的科研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背后,是一套理智的爱国逻辑在支撑着陈捷:“国际化视野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优势和不足,越是了解中外差异,我越觉得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善中国的现状。同是为科技事业做贡献,为什么不贡献给自己的祖国?”
来源:http://m.cyol.com/app/2021-02/18/content_18952773.htm